


4月15日香港將迎來第十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國家安全教育歷來是治國安邦之策,是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的戰略工程,是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全民國家安全意識的有效途徑。維護國家安全不僅是特區政府的憲制責任,亦是所有香港市民、機構及組織應盡的公民義務。在香港各個歷史發展階段,勞工界的主流始終堅持愛國愛港,積極參與經濟社會建設,爭取維護勞工合理權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2019年發生的修例風波,為香港市民帶來慘痛教訓,大家都深刻體會到只有國安,職工會才能獲得健康發展,打工仔女的職業權益才能得到更大保障。 我們需要謹記...

過去兩期專欄提到,現行多項輸入外勞計劃已導致行業失業率上升,工資受壓,今年上半年,政府還會推出一項輸入非本地、非學位年輕技術專才計劃。勞福局在特別財委會書面回覆筆者時強調,涉及的技術工種必須「人力極短缺」,而薪酬待遇需達到市場水平,亦會設定配額,以貫徹「本地勞工優先就業」。看似政策制度完備,卻難免令人憂心忡忡,畢竟多個現行計劃亦有類似安排,卻未能「守好門口」,促請相關政策局及部門充分諮詢工會及工友,並為計劃訂立煞停機制,避免重蹈打擊本地就業的覆轍。 工聯會強調,不反對真正缺人手的行業輸入外勞補充,亦歡迎人才來...

醫療是民生保障重要一環,雖然面對財赤,但2025至26年度對醫院管理局的撥款仍增加3%至1,002億元,可見政府對市民健康的重視。醫療開支在人口老齡化下難免增加,改革醫療收費以理順資助和減少浪費,提升公營醫療系統的可持續性,是一項負責任之舉。 然而,在收費改革細節公布後,一些「新安排」旋即引起極大反響,例如「最多只開四星期藥」,很多半年才覆診的「三高」病者直指混亂,筆者也一度未能確定真正安排。其實,「四星期」只是藥費計算單位,醫生仍可為病人開藥長達24星期。此一例子證明,原本的諮詢和解說不足,容易令人誤解,議員辦事處亦無法第一時...

「過年到依家先開得四日工,日薪由千幾蚊壓到八百蚊,點夠交租開飯?」地盤女工在記者會上淚的控訴,深刻說明無節制輸入外勞正打擊本地就業。除了建造業,有不少兼職、散工的飲食業,工友同樣面對就業壓力。自輸入外勞後,有酒樓食肆「求其補幾日」便叫本地工友「起身」,留低的基本上都要凍薪。工友慨嘆,外勞因為兩地薪金差距,以及付出了不少中介費,即使工作安排和工作量不合理,大都不會「反抗」,為本地工友帶來「接受不合理」的壓力,「你唔做大把人做」,直接削弱議價能力。 上星期提到,建造、飲食、零售等行業的失業率,在擴大、「解凍」輸入...

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工聯會理事長,立法會議員黃國在報章撰文表示,中央惠港政策浪接浪,「電子臨時通行證」和「雙證關聯」新安排,是國家給予港澳台居民「同等待遇」的重要舉措,為港澳台居民在內地生活、就業、就學、安老等提供了更多便利,有利於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充分體現出國家對民眾的關愛關懷。證件新措亦展現了國家在電子政務上的優勢,通過科技賦能切實解決實事難事。隨著更多惠港政策的出台,港人必將在融入國家大局和大灣區發展中獲得更多機遇,享受更多發展紅利。 自3月20日起,港澳台居民如有忘帶、遺失、損毀來往內地(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