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业是香港四大支柱行业之一,特区政府近年积极推动旅游产业转型,针对「深度游」发展及「无处不旅游」理念的树立,推出系列配套措施。相关政策初见成效,访港旅客人次稳步回升,惟仍有优化空间。香港丰厚的歷史文化底蕴若能充分整合,将可为游客带来更深刻的体验,进一步激活旅游业发展动能。
为挖掘本土歷史文化深度游潜力,吴秋北立法会议员办事处以香港岛为研究样本,实地考察多个地点及访问相关领域专家,并于2024年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向431位热衷歷史文化深度游的内地旅客进行问卷调研,了解其旅游偏好、出行习惯及消费意愿等信息,就歷史文化资源的善用、旅游设施配套、主题路缐、业界支援等方面进一步向政府提出多项针对性建议。此外,工联会港岛东服务团队亦通过摆设十个街站,收集市民对发展港岛歷史文化深度游的意见。吴秋北立法会议员办事处就调查结果举行记者会公布详情,出席嘉宾包括立法会议员吴秋北、郭伟强,工联会旅游联业委员会副主席林志挺,东区区议员梁力、何毅淦、吴清清,南区区议员陈荣恩、林咏欣。
问卷调查结果简介
1. 游客对歷史文化点知之甚少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偏好自由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年轻群体,是歷史文化深度游的主要受众。调查发现,受访游客对香港的歷史文化景点知之甚少,从民政事务署的网页「香港自游乐在18区」中抽选一些港岛的歷史文化景点,包括中西区文物径、香港抗战海防博物馆、大坑莲花宫等景点让受访游客选择有所听闻的地点,有接近一半游客表示“都不知道”,当中最广为人知的是“中西区文物径”,有34.11%受访游客选择。
2. 歷史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成关键
游客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最多人把“当地歷史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作为考量因素,佔比75.17%;其次是“交通的便利性”,佔比65.89%;值得注意的是,将“当地消费水平”作为考量因素的人并不多,仅佔 22.97%。这可推测,当一个地方的歷史文化足够丰富和独特时、交通足够便利时,即使当地消费水平较高,仍会吸引来一群歷史文化深度游爱好者。在景点事物背后的故事呈现方式偏好上,排在首位的是“设置展板以文字和旧照片的形式展现”,佔比57.77%;其次是“由本地的导赏员讲解里面的故事”,佔比53.36%。
3. 文学作品、文人主题旅游备受游客喜爱
在感兴趣的歷史文化特色游主题中,选择人数最高的首三位分別是“旧区本土文化”、“古蹟游”以及“香港发展歷史”,佔比分別是61.48%、58.93%以及53.36%。令人意外的是,人气位居第四的则是“文学游”,约有40%人选择。在有兴趣参加的歷史文化特色游路缐上,最多人选择的是“沿海古蹟之旅”,佔比65.43%,其路缐经过谭公庙、天后庙、香港抗战海防博物馆、筲箕湾东大街等地。位居第二的则是“漫步文人足迹”,佔比64.97%,其路缐经过北角继园街、林泉居旧址、香港大学、浅水湾等地。在旅游动机上,有超过80%的受访游客会因为一本书而选择去一个地方游歷。与在同一个区域去寻找多位文人的足迹相比,更多人偏向于沿着一位文人的足迹,跨越不同区域去踏足这位文人的所走过的路。(两者佔比分別是45.01%、54.99%)
4. 游客乐意为体验性产品付费
在旅游产品消费偏好上,地道的美食是游客最愿意为其「买单」的产品,多达73.32%的受访游客选择。位居第二的是“冰箱贴、明信片、杯子等纪念品或手工艺品”,佔比49.65%。位居第三和第四的是两项具有强体验性的旅游产品,分別是“导赏团”和“订制化旅程”,两者加起来的佔比超过60%。儘管不少受访游客表示愿意在文创产品、导赏团、订制化旅程、书籍、文玩旧物等非食、住、行范畴上付费,但在消费额度上,最多人选择的是“500元以下”,佔比36.19%。不过,亦有7.89%的受访游客选择 “2,000元以上”。
香港歷史文化深度游发展建议
1. 加强保护有特色的事物
游客所追求的深度游,注重了解当地的歷史、文化、风土人情,讲究个性化旅游体验。正如问卷调查数据所体现的,游客在决定旅游地时,最重要的考量因素是当地歷史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而深度游发展的困境之一,便是部分具有特色的事物面临消失危机,包括霓虹灯、老字号店铺以及未获得评级的特色建筑等。因此,建议政府加强对有特色事物的保护,对于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工作内容的复杂问题,所涉及的部门需要互相沟通与协调。此外,政府亦应检讨文物保育机制,优化活化形式,活化后的建筑不应与原来的功能割裂。
2. 将文学转化为旅游发展资源
文学、文人主题的深度游也许在短期内产生的经济效益不高,但潜在游客不少,相信有一定发展潜力。针对具有文学元素地点的相关建设薄弱,建议将「南来文人」与本土文学IP转化。具体措施包括:优化南区文学径,完善相关配套;在相关歷史事件发生地附近的休憩公园设置旧照片墙或读书角;在赤柱设立「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纪念1942年800多名文化界人士从香港撤离的歷史,或于铜锣湾海滨增设文人撤离雕塑等。此外,有趣的主题路缐策划和活动亦有助于将文学转化为旅游发展资源,建议康文署可参考之前的经验,结合热门小说,和相关作家合作,共同策划出有创意的主题路缐。
3. 推出一站式应用程式 完善资讯内容
政府应着力在内地游客接触最多的社交媒体推广,可以和相关领域的社交媒体KOL合作,让KOL帮助推广以提高信息的浏览量和转发量。针对部分游客反映难寻本地导赏团资讯、交通资讯等问题,建议政府可推出一个供游客使用的一站式应用程式,将各类资讯囊括在里面。
4. 持续激励业界开发优质产品 激发体验经济潜能
政府应持续激励旅游业界开发优质产品,激励方式包括在经济上给予业界资助和在活化方式等制度上给业界拆墻松绑。政府可继续联合旅议会举行深度游路缐设计比赛,在此基础上,还可招募一些外地的深度游爱好者参加获奖路缐的导赏游览。此外,为保留本地特色,亦希望政府多为饮食业的传统小商户提供支援及简化相关牌照申请流程。
5. 设立高质量旅游培训课程
优质的导赏员培养尤其需要优质的旅游培训课程,针对一些歷史文化掌故人提出的教材不够完善的问题,政府需要重新检视相关教材、持续完善教材,可招募相关团队去收集有趣的口述歷史。政府还可通过津贴激励机制,鼓励现行业内在职导游积极参与培训。
6. 完善景点交通配套
交通便利性是受访游客在选取旅游地时的重要考虑因素。因此,政府需要提升景点周边的交通配套设施,增设直达及串联景点的巴士,并提高巴士频率,确保游客能够方便快捷地到达。香港抗战海防博物馆的通达性较差,建议在筲箕湾地铁站附近或大型中转站金钟站附近设直达香港抗战海防博物馆的巴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