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4月28日)是「国际工伤纪念日」,工联职安健协会(下称协会)举行记者会,并于记者会开始前进行默哀,向所有因工伤亡的工友及其家属致以深切慰问,并祝愿因工受伤的工友尽快康復。同时,协会再次促请政府重视本港职安健问题,加强对工作环境的监管和对安全隐患的预防,以保障各行各业及不同工作形式工人的权益。
劳工处2024年首三季职业安全及健康统计数字显示,本港职业意外伤亡个案有21,634宗,其中169宗为死亡个案。当中发生了14宗致命工业意外,建造业共计有7宗,仍是最受关注的行业。而统计数字中仍有超过150名不同行业的工友因各种原因在工作中死亡,工伤个案亦超过2万宗。协会认为我们除关注建造业的情况外,其他行业亦不应被忽视,如饮食、酒店、运输及物流等每年都有数千宗工伤意外,造成数以千计工人不同程度的受伤,对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协会认为政府及大众是时候思考香港未来长远的职安健发展,利用现代科技的发展,从源头防范职安意外。为此,协会希望藉着今日国际工伤日提出下列各项建议:
引入建筑设计管理概念 从源头上改善职安健环境
协会早前翻查媒体报道,2024年各行业至少发生30宗致命工业意外,建造业佔据其中23宗。协会一直认为要从源头解决问题,建议要在工程设计最初时加入安全要素,釐清工程中各方责任,增强问责性及加强各方职安意识。政府应为此制定一套制度,制度中包括发展商、承建商、设计人员、管理人员、工作人员等每一级均需对工程安全负上相应的责任。发展商及承建商不应提出一些不合情理及不符合安全的设计要求;设计人员在设计建筑物时应加入安全保障的元素,确保施工过程中及日后维条保养时工人的安全;管理人员要履责提供安全措施及适合的安全器具;工作人员有责任遵照管理人员的安全指示下工作。
检视现有罚则力度 必要时寻求量刑指引
近日申诉专员公署发佈了「政府对建造业职业安全及健康的监管主动调查行动报告」,其中对建造业地盘的巡查、监察、定罪个案判罚等有多项检视,协会相信报告能对业界改善职安健环境产生良好的作用。但报告中提出2018至2023年期间,建造业因职安法例判罚金额平均只有约1万元,足见判罚力度明显不足。协会建议政府有必要认真审视现有罚则力度,如判罚明显过低,应积极上诉,并寻求司法机构更新量刑指引,反映此类罪行的严重性,使判刑具备足够的阻吓力,杜绝职安惯犯的出现。
关注僱员精神健康 重视过劳影响
协会早前进行工作压力问卷调查,调查结果中超过八成(84.5%)受访者时常感到很大的工作压力。协会留意到现今资讯科技发达,僱主任何时间可以透过通讯工具例如电话短信等与僱员倾讨工作事项,甚至通过视像会议处理公务,导致僱员工作和休息的边界模煳。僱员在非上班时间的精神仍需维持高度集中的状态,无法真正放松休息释放工作压力,引致过劳的风险。过劳不仅影响僱员身体的健康,甚至有诱发猝死的可能性,同时僱员过劳会引致记忆力及专注力下降,变相增加职业意外的风险。
因此,协会认为政府应更多关注和重视僱员的休息时间不被佔用,降低因过劳工作引发的健康隐患及职业意外,促进僱员的精神健康。
恆常化「工伤復康先导计划」 适用至全港僱员
现时每年在超过2万宗职业及工业意外个案中,当中有不少严重工伤个案。但现时香港的医疗系统,令到不少工伤工友因漫长的「排期」而错失「黄金治疗期」,导致伤势难以痊癒。因此,协会一直欢迎政府推动以协助工友尽快康復为目标的「工伤復康先导计划」,并建议政府要研究将计划恆常化及适用至全港僱员。
计划自2022年9月在建造业开始,至今扩展至「饮食及酒店业」和「运输及物流业」,协会曾访问计划参加者,得到反映计划有助他们重返工作。但先导计划时间只有三年,未能长远解决本港庞大的工伤数字,计划亦至今未覆盖每年拥有超过数千宗工伤个案的批发零售、金融地产、社会及个人服务等行业。
另外就长远而言,协会建议政府要考虑设立「中央职业保险补偿基金」制度,为各行业尤其高危行业制定合理保费金额,确保所有有工作人士受到劳工保险保障,同时统一处理工伤赔偿问题,以及为復康先导计划筹集长久运行的资金,增强对全港工友的保障。
加强工作环境巡察和监管,推广职安健宣传及教育
最后,协会今年在此再一次建议政府需要加强对工作场所的巡查,检查工作场所的职安健设备和措施是否到位,并对僱主违反职安法例作出检控,加大执法力度。同时要加强对职安健的宣传及教育,并考虑将职业安全教育纳入中学课程,从小提升整体香港市民职安健意识。劳工处要改革巡查纪录制度,包括检查合资格人士工作清单。发展局要提高投标时,过往安全纪录的比重。业界亦应引进科技减省行政程序,及持续推动智慧工地。协会在此亦唿吁僱主,切实履行保障僱员职安健之责任,为僱员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
协会强烈要求政府:
1. 引入建筑设计管理概念,并制订相关法例,从源头上改善职安健环境;
2. 检视现有罚则力度,必要时寻求量刑指引;
3. 关注僱员精神健康,重视工作压力及过劳引发的健康隐患及职业意外;
4. 将「工伤復康先导计划」恆常化,适用至全港僱员;
5. 设立「中央职业保险补偿基金」制度,为行业制定合理保费金额,并统一处理工伤赔偿问题;
6. 加强对各行业工作环境的巡察和监管,以及对职安健的宣传及教育,提升整体香港市民职安健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