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工資委員會正進行團體諮詢,工聯會理事長黃國、權委主任丘燿誠今日(6月14日)舉行記者會,要求法定最低工資調升至45元,令底層勞工可獲基本工資的保障,確保增幅可追過通脹、高於綜援,合理分享經濟成果;同時,促請政府全面檢討最低工資形成機制,確立設定最低工資參考基準,落實「一年一檢」。
在經濟前景未明的情況下,社會有聲音要求再次凍結最低工資。理事長黃國強調,設立最低工資的原意是為了防止工資過低,從制度上保障無議價能力的「底層勞工」免受剝削,他們往往只能隨最低工資的調整而獲調薪。但最低工資水平自去年首次遭凍結後,一直維持37.5元,而四年間的通脹持續升溫,令領取最低工資的工友變相減薪,極之不合理、不公義。若然再次凍薪無疑向弱者開刀,落井下石,工聯會絕不接受微調或凍結最低工資。
調整要跑羸通脹 高於綜援
黃國補充,雖然政府多次表示最低工資沒有「跑輸」通脹,然而根據政府統計處數字,自2011年5月至2022年4月,甲類消費物價指數累計升幅36.4%,而同期最低工資的金額累計升幅僅為33.9%,落後約2.5個百分點,「跑贏通脹」的說法根本站不住腳。最低工資的調升幅度必須高於通脹水平才能確保底層勞工收入免受通脹蠶食,保障基本生活所需。
另外,現時最低工資低於綜援水平,失去鼓勵就業的功能,多勞少得,勞動者應有尊嚴未能捍衛。目前4人家庭平均每月綜援金額為$16,975;但若以最低工資37.5元計算,一個4人家庭中兩人全職工作,工作26天計算,即8(小時) X 26 (日) X $37.5 X 2(人),共 15,600元,仍低於綜援水平1,375元。
綜合經濟增長、工資水平、通脹、綜援標準、貧窮線等指標,徵詢相關工會意見,並充份考慮當前和未來不確定的經濟因素,本會建議最低工資金額水平的調整須不少於45元。
與勞動力市場脫軌
工聯權委主任丘燿誠指出,弱勢勞工本可藉法定最低工資把薪酬鎖定在合理的水平,免受僱主剝削,但現時普通一個午餐要38元至60多元不等,領取最低工資的工友工作一小時連一頓午餐都未能負擔。最低工資的增長亦多年來與勞動力市場脫軌,2011年定立最低工資時,受惠人數約180,600人,佔當時僱員總人數6.4%,但直到2021年賺取最低工資37.5元的僱員僅佔僱員總人數的0.5%,人數約14,000人。最低工資的僱員覆蓋率在十年間由6%下跌至不足1%,「保護網」作用已經名存實亡。此外,最低工資的累計升幅,與同期時薪工資中位的升幅44.5%比較,落後約10個百分點,數據反映領取最低工資的底層勞工收入遠遠落後於大部份僱員的工資升幅,未能分享到經濟發展成果。
香港護衛及物業管理從業員總會主席麥億昌表示,與最低工資相關的工作都是需體力勞動,甚至是厭惡性,如清潔工人,而從業員一般年紀較大、學歷水平低,不具議價能力和容易被剝削,最低工資制度正正是保障最弱勢勞工。經濟騰飛時無法分享果實,經濟轉差時又首先被開刀,豈有此理?工會不接受微調或凍結最低工資。
全面檢討最低工資制度 落實一年一檢 確立保底機制
最低工資制度已實施10年,由於缺乏什麽是工資過低的客觀參考基準,每逢最低工資委員會商議調整前夕,勞資雙方均要展開激烈角力,廢時失事且激化勞資矛盾。故此,工聯會認為應適時檢討最低工資制度,確立一個科學、公平、便於計算和操作性高的最低工資形成機制,落實「一年一檢」。